【2015-05-16】【“启元”外景拍摄花絮】
2015-06-14 15:11:55

以往每期雲何茶器新品發布的過程中,情景照這個環節都相當重要,從“啟元”開始,我們會在宜興範圍內選擇壹些有代表性的景點作為拍攝地。借此機會向更多的雲友介紹宜興。
首先為大家介紹壹下與紫砂密切相關的前墅龍窯。前墅龍窯創燒於明代,延燒至今,是宜興地區目前仍以傳統方法燒制陶瓷器的唯壹壹座龍窯。龍窯通長43.4米,窯身外壁寬約3米,內壁底部寬約2.3米,高約1.55米。燃料主要為煤(煤為20世紀70年代所改,僅在窯頭作預熱)、松、竹枝等。現產品主要為紫砂壺、罐、甕及均釉貼花器等。

 

我們到達前墅龍窯時,住在龍窯旁的兩位老大爺正邊曬太陽邊瞇著眼下棋。攝影師壹時興起便在棋盤上拍了第壹張啟元的照片。

 

進入龍窯的大門才發現師傅們在忙著修窯,沒遇上燒窯的我們有些失落。然而這份失落沒保持多久,就被古靈精怪的小王打破。她在角落裏發現了壹只巨大掇球後躍躍欲試,非要看看能不能把壺蓋打開。看著她憋紅臉打開壺蓋的樣子,實在讓人忍俊不禁。

 

龍窯的“龍頭”處建有壹棟小屋,裏面布滿積水,村民們告訴我們這是“龍頭”要喝水,每次燒完窯後“龍頭“處都有水,等到燒窯時再把水舀幹。古龍窯的窯身內壁以耐火磚砌成拱形,外壁由石塊和太湖邊上特有的白土構成,窯身左右設投柴孔42對,該洞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溫度的窗口。燒成溫度在1150攝氏度左右。西側設裝窯用的壺口5個,是窯工進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,窯身上方建有窯棚,花崗石柱,上覆以木質梁架及小板瓦。

 

我們順著陡坡爬至“龍尾”。“龍尾”處建有壹個很大的煙囪,把窯內的濃煙往外排。幾個修窯的師傅正在和著泥巴,隨後將和好的泥巴用木板拍“龍脊”上。四目眺望,壹艘貨船停泊在河面上,不遠處堆放著大量民用陶器的院落也已經荒敗不堪。而龍窯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燒造方式,實屬不易。

 

意猶未盡的我們,準備帶著“啟元”前往東坡書院。東坡書院又稱“東坡草堂”、“東坡祠堂”、“蜀山書院”,位於蜀山南街最南端,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。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四次到宜興觀賞溪山名勝,留下“買田陽羨吾將老,從初只為溪山好”的美句。元豐七年(公元1084年),蘇軾買田築室於蜀山南麓,便為“東坡草堂”,後擴成“東坡別墅”。歷經元、明、清、民國至今,經歷多次毀建。2002年重修東坡書院,恢復四進七間,新建碑廊180平方米。同年10月,江蘇省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。

 

剛下車我們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,門口曬著太陽的阿婆、不遠處居民樓上懸掛的臘肉以及孩子們的陣陣嬉鬧聲,無不透露著濃郁的生活氣息。

 

走進東坡書院便是壹個雅致的江南小園林。東坡書院房屋共有七間四進,正廳中央是東坡全身立像,東坡手持毛筆,雙目炯炯有神。廳上懸的匾額為“東坡買田處”五個大字。立像身後是屏風,屏風上畫的是壹幅荊溪山水風景畫。屏風兩側的對聯是:玉女銅管溪山無恙七百年毓秀鐘靈盡是東坡桃李,鵝湖鹿洞文字有緣六千裏尋幽選勝依然西蜀峨眉。

 

走過二進大廳又是壹個天井,東側廂房為“懷蘇堂”,裏面陳列日本的“東坡迷”左藤房雄紀念蘇軾的文章和保存蘇軾文集的實物;第三進為“講堂”。梁上懸掛二塊匾額,前壹塊是“講堂”,後壹塊是“似蜀堂”;第四進為二層七間望湖樓。據說,登樓可遙望太湖。前院有壹古井為“東坡井”。後院是壹個小小的橘園,橘園裏茶花競相開放,落日的余暉讓小小的橘園充滿生機與暖意。

 

此次“啟元”情景照的拍攝就告壹段落了,暫時為各位雲友介紹這些。如果大家有其他感興趣的地方,我們會在下壹期新品發布時陸續為大家詳細介紹。